一、儒家性观念的原始框架:从"饮食男女"到礼教节制
- 孔孟的性认知基础
- "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"(《礼记·礼运》):孔子明确承认食欲与情欲是人性本能,但强调需以"礼"节制。例如,《诗经》开篇《关雎》以"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"肯定情感,同时通过"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"的审美标准规范表达。
- 孟子的"性善论"延伸:提出"食色,性也",认为性欲与饮食同为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,但需通过道德修养(如"寡欲")避免过度。
- 汉唐时期的性实践
- 性教育的隐晦传承:汉代嫁妆画、唐代"秘戏图"(如《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》)以图像形式指导新婚夫妻,春宫图兼具实用与艺术功能。敦煌出土的《洞玄子》详细记载28种性体位,体现性知识与房中术的结合。
- 社会风气的相对开放:唐代宫廷与民间对性话题包容度较高,如安禄山与杨贵妃家族的混乱关系(《旧唐书》载其"与诸姨约为兄弟,而禄山母事妃"),反映理学前的性观念相对自由。
二、程朱理学的性压抑:从"存天理"到道德专制
- 朱熹的"存天理灭人欲"理论
- 核心命题:将"天理"定义为仁义礼智等社会准则,而"人欲"指超出合理范围的欲望。朱熹在《答林择之》中警示:"人欲横流,天理几灭",主张通过道德约束(如《家礼》规定女性"大门不出,二门不迈")规范行为。
- 性别伦理的固化:
- 贞洁观念极端化:提出"饿死事极小,失节事极大"(《近思录》),导致明清时期贞节牌坊激增(如《明史·列女传》记载烈女308人),民间出现"未嫁守寡""割臂疗亲"等极端行为。
- 缠足习俗的道德化:虽非理学直接发明,但朱熹的"存理灭欲"为缠足提供道德正当性,清代李汝珍在《镜花缘》中讽刺:"若谓缠足为美,何不截鼻削耳?"
- 思想与文化的系统性禁锢
- 科举考试的意识形态化:元明清三代将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》定为科举标准,抑制科学精神(如李约瑟指出理学轻视"奇技淫巧",导致《天工开物》等科技著作被边缘化)。
- 文化活力的衰退:朱熹贬斥戏曲小说为"蛊惑人心",导致《西厢记》《牡丹亭》长期被禁;文人画中的"梅兰竹菊"沦为道德符号,艺术表达受限。
三、压抑的反弹:明清性文学与现代性教育的崛起
- 明清性文学的反抗
- 《金瓶梅》的市井书写:以西门庆家族为中心,描写市井、官僚、女性的欲望与权力博弈,被道光年间列为禁书,但手抄本仍广泛流传,反映民间对礼教压抑的反弹。
- 色情行业的繁荣:元曲、元杂剧中直白描写情爱细节,娼妓业在异族统治下畸形发展,成为性压抑的宣泄渠道。
- 现代性教育的艰难转型
- 禁闭与萌动(1949-1977):新中国初期性教育几乎空白,1955年《性的知识》成为首本性知识书籍,但中学生传阅遭严厉批评;周恩来推动《生理卫生》教材加入生殖系统内容。
- 规范化与不足(1978至今):1980年《新婚性卫生》文章、1986年《青春期教育》教材出版,政策逐步支持性教育,但资源集中于城市,农村仍依赖口耳相传或网络信息,科学性不足。
四、总结:性观念演变的历史逻辑
- 压抑的根源:程朱理学将道德绝对化,通过科举、礼教、法律(如"文字狱")构建权力网络,抑制个体欲望与社会活力。
- 反弹的动力:明清性文学以市井书写反抗礼教,现代性教育则通过科学知识重构性观念,但需平衡传统伦理与个体需求。
- 当代启示:性观念的演变是社会权力结构、文化传统与个体需求博弈的结果。破除压抑需承认欲望的合理性,同时以科学、平等的性教育替代道德专制,实现"人欲即天理"的现代转化。
最终,儒家"饮食男女"的原始包容与程朱理学的极端压抑形成鲜明对比,而明清的反弹与现代的转型证明:性观念的健康化,需在尊重本能与道德约束间找到平衡。